2018-08-30 00:00:00 來源: 點擊:3399 喜歡:0
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產業興旺是重點。畜牧業的現代化發展,是產業興旺中的重點之一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,畜牧業的發展,既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,也受到突出的挑戰。
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最大利好,是需求的不斷增加。首先,人口總量不斷增加,近年來每年全國人口凈增加700萬左右。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全面放松,每年人口的增加數量還會更大。其次,是城市人口的增加,現在每年超過2000萬。城市人口的平均畜產品消費水平,顯著高于農村人口。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,會帶動更多的畜產品消費增長。第三,是城鄉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。據統計部門數據,收入最高組消費者的肉類消費支出,是收入最低組的兩倍多。這意味著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,肉類消費水平也會提高。
與此同時,我國畜牧業發展也日益面臨著突出挑戰。主要是兩大因素。
一是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。這促使畜牧生產方式發生重大改變。在很多地區,農戶畜禽散養自食方式,已經絕跡,成為歷史。畜牧養殖日益走向集約化、規模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。尤其是在肉雞、蛋雞和肉鴨生產領域,已經出現了一些高度現代化的養殖場。這個過程,正在加速。
二是畜禽糞便排放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。在家禽和牛羊方面,糞污問題相對解決得比較好。而在生豬養殖方面,則仍然比較突出。生豬糞便的排放量大,污水部分處理難度大,處理的經濟成本高。無論是大型乃至超大型的養殖場,還是中小型的養殖場,都各有難點。隨著國家強化環境污染治理工作,一些在禁養區或生態敏感地區的養殖場,已經陸續關閉。不過,僅僅如此,遠遠不夠。
從總體上看,畜禽糞便的最終出路,只能是回歸農田,并且是就近。如果能夠確認這一點,那就要在政策上和技術上聚焦,實行強制性種養結合,以地定畜。在法規上,要做出明確的、具體的要求,尤其是對生豬養殖,要明確規定生豬飼養數量和周邊可容納糞便的耕地面積的關系,例如,每養5頭豬必須有一畝耕地(可有地區差異)。在特殊情況下,允許采取其他方式,但必須按個案批準,并進行嚴格的環保監控。現在有關規定的表述僅僅是“鼓勵和支持”采取種養結合的方式,不具備約束力。在技術上,要借鑒歐美國家的做法,并結合各地的情況,開發出便利經濟的生豬糞污處理、運輸、施用系統化方案。未來,隨著種植業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(以種糧大戶或合作社等方式),采取種養結合方式,處理畜禽糞便,會變得更為容易。通常,養殖場自己難以擁有大量耕地,而需要與種植業合作。如果種植業以幾畝十幾畝的小農戶為主,則養殖場與種植業的合作,難度更大。
展望未來我國畜牧業發展,將在規模結構、產品結構、空間結構方面,發生深刻的重大變化。
在規模結構方面,各種畜禽的規模化飼養程度提高很快。其中,雞的規模化飼養程度最高。肉雞飼養規模化比重為78.7%,肉雞規模化飼養場是指每年出欄1萬只以上的大型養雞場。蛋雞飼養規模化比重為73.8%,蛋雞規模化飼養場是指存欄2000只以上的大型蛋雞場。生豬飼養規模化程度已經達到了46.9%。生豬規模化飼養場是指每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場。奶牛飼養規模化比重為58.3%,標準是存欄奶牛100頭以上。畜牧生產規模化的速度很快,規模化的標準也不斷提高。2016年進行第三次農業普查時,所采用的規模化標準,奶牛是存欄20頭以上,生豬是年出欄200頭以上。預計未來若干年內,按照現在的標準,蛋雞和肉雞的規模化比重將上升到90%以上,生豬和奶牛的比重將上升到80%以上。
在產品結構方面,禽肉生產會有更大的增長,而豬肉生產增長會減緩,乃至下降。在肉類中,按照豬禽(含雞鴨鵝火雞)牛羊統計,其占比關系是:世界平均,禽肉占38%,豬肉37%,牛肉20%,羊肉5%。禽肉在肉類生產中的占比,日本為57%,美國48%,韓國37%,歐盟27%,而我國不到22%。禽肉之中,除了我國還有些鴨鵝肉,美國有點火雞肉之外,主要是雞肉。
同其他肉類比較,雞肉有著突出的優點:一是營養價值高。尤其是白羽肉雞,具有一高三低(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能量、低膽固醇)的營養價值,更有利于健康。其蛋白質含量高,為23%左右,而其他肉類為15%-18%;脂肪含量低,為5%左右,而其他肉類為20%-30%。二是飼料轉化效率高。白羽肉雞的料肉比已達1.6:1,而其他肉類在3:1以上。雞的飼料轉化效率高,決定了雞肉生產成本低,從而使得雞肉成為價格最便宜的肉類。三是生產周期短。這使得雞肉供給,可以更快地根據市場供求變化進行調整,從而價格波動較小。四是養雞的環境污染小。雞糞的使用價值高,處理比較容易。正是由于這些方面的優點,使得近10年中,我國禽肉生產的增長速度,是所有肉類中最高的,增幅將近40%。按此趨勢發展,我國禽肉的比重會不斷提高。盡管由于傳統飲食習慣原因,我國禽肉的消費,在相當長時間內,還不會超過豬肉,但是,比重提高到30%-40%,是完全可能的。國家有關部門,應更加重視支持禽肉生產的發展。國家統計部門,也應該在統計年鑒數據中,把禽肉分列出來。
豬肉在肉類生產中的占比,日本為31%,美國26%,韓國51%,歐盟53%,而我國為65%。過去40年中,我國豬肉生產在肉類生產中的比重,從超過90%,不斷下降到目前的水平。預計未來還會進一步下降。生產方面的環境限制和消費方面的習慣變化,是主要原因。
在空間結構方面,東部地區的比重會不斷下降,中西部會更多,丘陵地區會更多。近年來,東部地區生豬出欄量已經呈現徘徊乃至下降趨勢,去年更為明顯:浙江生豬出欄減少了136萬頭,福建減少了97萬頭,江蘇減少了42萬頭,廣東減少了31萬頭。這種趨勢,還會繼續下去,并且擴大到其他沿海發達地區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,是養豬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。大體上,這個趨勢是符合以地定畜原則的。